中文名: 想吹就吹,吹得响亮
英文名: If I Want to Whistle, I Whistle
资源格式: DVDRip
发行日期: 2010年
导演: 弗洛林·塞班 Florin Serban
演员: 乔治·皮斯特劳内 George Pistereanu ….Silviu
阿达·康达斯库 Ada Condeescu ….Ana
克拉拉·维达 Clara Voda ….Mother
Mihai Constantin … Penitenciary director
地区: 瑞典,罗马尼亚
语言: 罗马尼亚语
想吹就吹,吹得响亮剧情介绍:
◎译 名 想吹就吹,吹得响亮/想吹口哨我就吹
◎片 名 If I Want To Whistle I Whistle
◎年 代 2010
◎国 家 罗马尼亚//瑞典
◎类 别 剧情
◎语 言 罗马尼亚语
◎字 幕 英文
◎IMDB评分 7.9/10 (966 votes)
◎文件格式 XviD + MP3
◎视频尺寸 624 x 336
◎文件大小 1CD 50 x 15MB
◎片 长 90 Mins
◎导 演 弗洛林·塞班 Florin Serban
◎主 演 乔治·皮斯特劳内 George Pistereanu ….Silviu
阿达·康达斯库 Ada Condeescu ….Ana
克拉拉·维达 Clara Voda ….Mother
Mihai Constantin … Penitenciary director
◎简 介
西尔维乌是一个犯了事的少年,还有5天他就能从教养院里出来了。在进教养院之前,西尔维乌的母亲一直是缺席的,西尔维乌只好独立抚养自己的弟弟,就好像他是西尔维乌的亲骨肉。可是就在他要从教养院出来的前五天,他的妈妈神奇地从天而降,她要带走弟弟,要和他一起生活。
在教养院的那段时间里,西尔维乌爱上了一个社工,正在学心理学的女生安娜。随着离开时间的临近,自己母亲的不期而遇以及对未来的恐慌,西尔维乌做了一件疯狂的事情–他要\”绑架\”安娜,然后和她一起逃走。走出了教养院的西尔维乌真的和安娜相爱了–微风吹过他们的头发,自由的气息在空气中飘荡–还有那美好的初吻。
可是,在前方等着他们的,究竟是什幺样的生活呢?
一句话评论
这是一部小格局的、具有坚硬内核的独立影片。虽然影片本身还有不少不足,但是这足以让评委会喜爱了。而且相信它在艺术院线的放映中会取得不错的成绩。
–《综艺杂志》
这是一部清淡的、不引人注目的、简单的影片。频繁但不失立体感的人物、简单但不缺感情的剧情,都让人们觉得影片的出品过罗马尼亚正在酝酿一场电影中的文艺复兴。
–《好莱坞报道》
◎幕后制作
【从话剧到电影】
和弗洛林·塞班一起编写影片剧本的卡塔林·米苏雷斯库,以及话剧《想吹就吹,吹得响亮》的剧本作者安德里亚·瓦利恩(Andreea Valean)在十年前就曾经探寻过少管所。从那里回来后不久,卡塔林就写出了影片第一版剧本,而安德里亚则写出了话剧剧本。随后,话剧上演,但是电影却迟迟没有开拍。在这段时间中,卡塔林对剧本做了大刀阔斧的修改,究竟改了几个版本,他自己也说不清。两年前,卡塔林把剧本邮寄给了塞班,希望他能将其拍成电影。塞班说:\”我拿到剧本之后,就再也不会想去看其他的剧本。卡塔林的剧本给我提供了一个思考的空间,让我去理解。我们的环境究竟会对我们的认知产生什幺影响。那些住在高墙中的孩子,究竟和外面的孩子有多少不同?家庭,对他们又意味着什幺?\”
电影版的《想吹就吹,吹得响亮》的故事和话剧版的《想吹就吹,吹得响亮》如出一辙–两个故事的主角都叫做西尔维乌,两个故事都发生了\”绑架案\”。但是电影还是和话剧有非常多的相异之处。塞班说:\”的确是有相似的地方,但更多的还是不同。造成这种不同的最主要原因还是受众不一样。我们修改了西尔维乌的经历,让他想越狱和绑架那个义工的动机和话剧中不再一致。我把他塑造成了一个敏感的、害羞的、更容易受伤的男孩。在拍摄上,我们采取了更现实的做法,并没有把他的越狱渲染成某种仪式和超现实的东西。同时,我也把西尔维乌这个形象修改得让人同情和怜悯。他的母亲和弟弟的角色是后来加上的,因为我希望我的电影能更有现实意义–而不像话剧那样仅仅是一个发生在封闭的空间的封闭的故事。少管所的头头,在话剧中是一个严苛到没有人性的家伙,在电影中,我们往他的身上加入了人性和一些微妙的情愫。当然,影片的结尾也和话剧有很大不同,我给影片加上了一个光明而浪漫的尾巴,而不像原作里那般冷酷。\”
【留守儿童的问题】
弗洛林·塞班在影片中提出了一个不容人忽视的问题–东欧国家的留守儿童问题。影片在柏林上映之后,绝大多数的讨论和评论都说到了留守儿童的问题。因为在影片中,西尔维乌在西欧发达国家打工,如果不是她突然回国并执意要带走西尔维乌抚养长大的弟弟,也许就不会有影片后来讲述的那些故事–看上去,似乎西尔维乌的母亲是这一切问题的根源和导火索。
在柏林电影节的新闻发布会上,弗洛林·塞班这幺表示\”留守儿童问题\”,他说:\”罗马尼亚的的经济不好,国内也没有太多的就业机会,所以大批年轻的父母就会选择前往西欧的发达国家去工作–虽然很劳累,但是收入很不错。不过他们在起先无法带着自己的孩子一同前往,所以这些正处在童年或者是青春期的孩子就被交到了爷爷奶奶的手中。老人家管不住孩子,他们中的一部分就变成了问题少年,有的还进了少管所。影片里表现的故事虽然没有一个具体的原型,但是这样的事情在东欧世界还是屡屡发生的。\”
虽然有这幺严重的社会问题存在,但是弗洛林·塞班却并没有在影片中痛斥社会制度的错乱,也没有怒斥发达国家的为富不仁,更没有自怨自艾。相反,他则以一种更为温和和妥帖的方式来处理这个敏感的话题,这种处理,为他在柏林赢得了不少掌声。弗洛林·塞班说:\”青少年永远是青少年,不管在什幺环境中,青少年总是有符合这个年龄的特质的。比如说他们很乐观、很向上、也很会忘记自己的窘境。所以我的影片使用了一个奇怪的标题(英文标题原意为:想吹口哨我就吹If I Want To Whistle, I Whistle)的原因是它反映了青少年想做什幺事情就去做的心理特质,想到什幺就做什幺,不会考虑太多后果的心理。\”
【非职业演员的本色出演】
在影片中,弗洛林·塞班使用了纪录片式的拍摄方法:同期录音,手持式摄影,采用自然光照明。除此之外,最吸引人注意的是影片的\”业余演员班底\”。在整部影片中,除了主角西尔维乌、女社工安娜和典狱长之外,剩下的演员都是非职业演员。而扮演西尔维乌的乔治·皮斯特劳内也是一个银幕新丁,在此之前他从未参加过任何影片的拍摄。而这些所谓的\”非职业演员\”也并非是在校学生或者是表演爱好者–他们是货真价实的少年犯。
弗洛林·塞班说:\”我们从两个少管所中选出了这些孩子,这两个少管所都在当地的一些表演组织的安排下给这些孩子举办了表演学习班。一共大概有一百多个男孩。我选择他们进剧组的标准是有能力表演好这些角色,而且要严肃对待影片的拍摄。剩下的就是平时在少管所中的表现了,没有什幺品行不端、没有什幺打架斗殴的就可以。这些孩子都很聪明,对于他们能在银幕上扮演好自己,我一点也不吃惊。因为这就是他们的生活。这样的演员很容易在银幕上出彩,而且还能有出乎我意料的即兴发挥。在拍摄一个孩子把香烟揉烂的一场戏中,一个演员就即兴地把窗子砸碎了,然后他还把一块碎玻璃握在手中,血流不止。当时我吓坏了,生怕出现什幺意外。后来经过检查,那个孩子没有什幺大碍。这段精彩的即兴发挥,我也保留在了电影中。\”
和这些一般人眼中的问题少年合作,给弗洛林·塞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印象非但深刻而且还很愉快。塞班说:\”说到底,这些做了错事的犯人还是孩子,只要是孩子就一定会有孩子的天性。只要我们摆正自己的心态,去掉那种`他们是犯人`的先入为主的观念就好了。只要把他们当做普通的孩子来看待,一切问题都能迎刃而解。在合作中最难的地方就是得到他们的信任,这些孩子往往有很强的自我保护意识,也有很强的抵触心理。所以,我只要耐心点,愿意和他们交流,不去太快地给他们下什幺判断,这些就不会是拍摄中的拦路虎了。\”
◎拍摄花絮
·本片是罗马尼亚导演弗洛林·塞班的长片处女作。
·全片在瑞典拍摄。
·影片在第60届柏林电影节上获得了评审团大奖银熊奖。
·影片中的大部分演员都是真实的少年犯。
·这些少年犯演员从罗马尼亚的两个少管所中选出,他们都参加了一个专为少年犯举办的表演培训班。
·本片的主演乔治·皮斯特劳内虽然是职业演员,但是他也是毫无表演经验的新人。
·为了找到合适的主演,弗洛林·塞班花了7个月的时间,看了上千份推荐信,面试了几百的小演员。
·本片从同名话剧改编而来。
代码
If.I.Want.To.Whistle.I.Whistle.2010.DVDRip.XviD-LAP
Eu cand vreau sa fluier, fluier (2010)
2010-05-29 702.45MB 1h 29m 34s
XviD 956kbps 624×336 AR1.86 25.00FPS
Romanian MPEG Layer 3 127kbps 48000Hz Stereo
English subs
评论(0)